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意蘊深厚、氣象恢弘的“和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特質,“一帶一路”的歷史軌跡與當下愿景均與之緊密相關,新形勢下必須大力弘揚和踐行中華“和文化”,積極構建新型文明觀與提升文化軟實力,不斷創新中華“和文化”的傳播理念、機制與路徑,使之成為助推“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向深入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歷史的維度: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與中華和文化特質
1.“和實生物”的文明包容性。由音樂之和,到人際關系之和,到國家政事之和,“和文化”強調多樣性,包容差異性,積極對待“不同”之間客觀存在的分歧差異矛盾,充滿異中求同、互利共生的親和力與包容度,著眼更高維度將“不同”統一于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和”之整體,在相互作用互動中形成不斷優化更新、取長補短,實現個體與整體的同步發展。
2.“協和萬邦”的文明使命感。“協和萬邦”所代表的“和文化”也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被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繼承和弘揚,主張通過道德感化、倫理教化、協調溝通實現矛盾解決、利益平衡、和平共處進而實現共同發展,古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正是彰顯了中華民族追求“天下大同”的宏大格局與道義追求。
3.“以和為貴”的文明價值觀。中華文化中的“和”超越了西方“零和”邏輯,首肯和推崇的是“以德服人”“和平共處”與“天下一家”,否定和摒棄的是“以力服人”“不義之戰”和“非此即彼”,由此生發的“溫良恭儉讓”與“仁義禮智信”不僅是中華民族倡導的個人行為準則,同時也是國家與民族的行為規范與價值理念。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所彰顯的正是“以和為貴”的價值觀,這與西方海權文明的征服擴張、殖民掠奪、自我中心等特性形成鮮明對比。
二、現實的維度:中華和文化弘揚與新型文明觀的當代構建
1.“和文化”是超越西方文明觀的文明理念。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天然地超越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狹隘自私性,著眼于多數和整體的利益考量,更為包容地對待種族、血統、國家等具體差異,追求一種立意更為高遠、格局更為宏大的文明理念。“和”的價值理念伴隨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一以貫之地浸潤于中華文化發展繁盛的全過程并深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超越時空與國度的文化底色與文化元素。
2.“和文化”是確立正確義利觀的文化基因。堅持義利并舉、倡導合作共贏的正確義利觀已成為新時期解決國際問題的必然選擇,這是中國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題中之義,也是中華傳統“和文化”在新時代的全新詮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在利先是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滲透進民族文化血脈的價值規范與行為準則,“和文化”正是這一新時代正確義利觀的價值基礎和文化基因。
3.“和文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文化依憑。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面對全球不同國家、地區、組織、企業和群體的關注與熱議,傳統“和文化”中蘊含的協和萬邦、以和為貴、美美與共、和衷共濟等價值理念是當今中國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央天然具備的文化優勢,也是新時期的中國回應疑慮、消弭矛盾、澄清誤解和化解沖突的強勁文化支撐,更是壯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在新的時代方位全面提升文化感召力與影響力的文化金名片。
三、發展的維度:中華和文化助推“一帶一路”國際倡議和建設
1.“和文化”助推“一帶一路”搶塑新的發展戰略機遇。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推動新時期全面開放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舉措,體現出多元開放包容的內在特質,致力于塑造新時代國際和平、發展、共贏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與新格局,這與傳統“和文化”的精神內蘊高度一致。注重對外開放、區域協作、共同發展的有機結合,呈現出極具民族特色的互利合作、開放包容、靈活務實的傳統東方智慧。同時國內的區域一體化協作在新時期被賦予了國際發展視野,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內外和合”的新發展引擎。
2.“和文化”助推“一帶一路”促進發展中國家聯合。“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推倒從來”和“另起爐灶”,而是要“繼往開來”和“和合共贏”,在優勢互補、互通有無、共建共享中唱響沿線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時代大合唱。堅持以傳統“和文化”支撐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對于下一步推進符合時代需要和國家戰略目標的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進而助力民族復興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打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普惠均衡的區域經濟合作構架邁出堅定有力的新步伐。
3.“和文化”助推“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的歷史時期更應注重讓不同文明間的互通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持續進步的強大動力。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帶一路”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共建共享全新的時代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堅持開放包容、美美與共、和衷共濟的文化特質,推動形成“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家地區和民族相互促進、相互協作、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贏新模式與新格局。
四、傳播的維度:中華和文化與新時代中國故事的全球闡釋
1.著眼時代機遇把握傳播中華“和文化”的歷史使命。隨著中國持續積極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來自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各界國際人士以前所未有的熱忱開始愿意深度了解中國、傾聽中國、觀察中國,文化交流和傳播乃至文化貿易就是其中最富生機和魅力的核心內容之一。尤其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逆全球化的現象與日俱增,及時高效生動地反映當代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和文化特質愈發緊迫而必要,必須主動發聲,積極作為,唱響中華文化主旋律。
2.聚焦交流重點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和強化文化傳播合力。針對性地回擊錯誤言論、回應批評誤解和更有說服力地闡釋文明理念、目標定位、文化特色及政策舉措是新時期中華傳統“和文化”傳播交流的核心指向和重要內容。要把交流傳播的敘事重點更多聚焦中國與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行動和成果,旗幟鮮明地運用中國理念、中國視角、中國態度詮釋國際問題、解讀全球熱點和分析世界趨勢,堅定有力而又富于溫度地發出中國聲音。
3.開拓創新方式打造符合時代需求的文化產品和傳播機制。加大“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和其他戰略支點國家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發揮友好城市的獨特作用,通過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推動中華文化和地方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立足于對外話語表達的創新,聚焦不同類型的對外文化平臺和載體構建符合時代需要的文化交流傳播機制,推出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知名度高的品牌性文化產品。
投資者關系